鬲俞是背俞第二行穴。 柴、桂解未尽之表邪,大黄攻已陷之里热,人参、姜、枣补虚而和胃,茯苓、半夏利水而降逆,龙骨、牡蛎、铅丹之涩重,镇惊收心而安神明,斯为以错杂之药,而治错杂之病也。
躁烦者,言自躁而烦,是阴邪已外逼也;烦躁者,言自烦而躁,是阳气犹内争也。若下利不止,手足逆冷不回,是有阴无阳,即不吐利躁烦,亦不可治也。
于此推之,可知燥屎不在大便□与不□,而在里之急与不急,便之臭与不臭也。 赵嗣真曰:少阴咳而下利,呕渴心烦不眠,及厥阴下利欲饮水者,是皆传邪之热,脉必沉细数,故以黄连滑石等清利之。
里者,在内之通称,非谓寒湿深入在里,盖身目正属躯壳,与藏府无关也。程知曰:此言汗后脉数吐食,当责胃之阳虚也。
发汗偏攻太阳,则邪并于阳明而□语益甚。若屎□可下之,假令已下,脉不浮而数不解,是表热去里热未去也。
此承上条互发其义,以详其治也。三阳合病者,太阳、阳明、少阳合而为病也。